斯瑞新材(688102):多领域快速发展,公司业绩同比提升-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点评报告
国海证券 2024-05-02发布
事件:2024年4月27日,斯瑞新材发布2023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0亿元,同比增加18.7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8亿元,同比增加26.0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58%,同比增加0.66个百分点。销售毛利率20.99%,同比增加2.10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8.57%,同比增加0.81个百分点。
其中,公司2023Q4实现营收3.11亿元,同比+12.70%,环比+0.49%;
实现归母净利润0.30亿元,同比+52.14%,环比+89.20%;ROE为2.87%,同比增加0.87个百分点,环比增加1.32个百分点。销售毛利率23.10%,同比增加3.71个百分点,环比增加3.08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10.53%,同比增加3.46个百分点,环比增加5.15个百分点。
公司2024Q1实现营收2.87亿元,同比+14.26%,环比-7.54%;实现归母净利润0.25亿元,同比+13.49%,环比-17.86%;ROE为2.32%,同比增加0.1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4个百分点。销售毛利率23.17%,同比增加0.86个百分点,环比增加0.07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8.61%,同比增加0.2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91个百分点。
投资要点:多领域快速发展,公司2023年业绩同比提升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0亿元,同比增加18.7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8亿元,同比增加26.04%。2023年公司实现毛利润9.32亿元,同比+31.93%。毛利润同比提升主要受益于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出口产品收入大幅增加,以及随着募投项目产能逐步释放,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高性能金属铬粉业务快速增长。分板块看,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收入5.34亿元,同比+20.83%,且随着出口收入占比增加以及产品结构优化,板块产品毛利率提高2.54个百分点至18.33%;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收入2.81亿元,同比+7.52%;高性能金属铬粉收入0.60亿元,同比+25.34%;医疗影像零组件收入0.48亿元,同比+21.16%,且随着产品逐步实现批量供应,单位成本逐步降低,毛利率增加3.85个百分点至23.24%。
期间费用优化,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1.83%,同比增加0.28个百分点,主要系公司积极开拓市场,业务人员的薪酬、差旅费、招待费等增加所致;管理费用率9.80%,同比降低0.38个百分点;
财务费用率0.94%,同比降低0.45个百分点。
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看好全年业绩持续性公司2024Q1实现营收2.87亿元,同比+14.26%,环比-7.54%;实现归母净利润0.25亿元,同比+13.49%,环比-17.86%。随着下游需求增加及新产能陆续释放,公司业绩同比提升。期间费用方面,2024Q1,公司销售费用率为1.60%,同比降低0.4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04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10.27%,同比增加0.1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41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1.78%,同比增加0.56个百分点,环比增加0.69个百分点。展望全年,在新拓展领域需求高增的背景下,随着公司多个板块产能的逐步释放,看好全年业绩持续增长。
传统主业稳健增长,新兴业务迎高景气窗口公司以铜基特种材料的制备技术为核心,拓展新兴下游领域。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和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为公司传统优势主业,解决进口替代难题,并返销海外,在细分材料领域实现全球市占率领先,未来有望持续稳健增长。新拓展领域迎高景气窗口,板块业绩有望高速增长。其中,新拓展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受益于商业航天新征程的开启;CT&DR球管零组件在下游球管国产化率提升的背景下空间巨大;高性能铬粉受益于高温合金企业扩产;光模块芯片基座材料受益于下游高速光模块需求高增。
供货下游头部客户,全面扩大产能公司依托核心技术优势,在各领域均已供货下游头部客户。公司采用标杆客户研发创新和营销带动品牌提升模式,全面对接各细分领域的全球标杆性客户,满足客户非标个性化需求,与客户签订联合研发协议,持续提升客户忠诚度。在下游迎高景气窗口的背景下,公司全面扩大产能。其中,高性能金属铬粉新增2000吨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计划扩产至1100套,CT和DR球管零组件预计分别实现30,000套/年和15,000套/年产能,光模块配套板块预计新建产2,000万套/年产能。新产能的逐步释放,为公司持续提供增长的动力源泉。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基于2023年表现,我们调整了公司盈利预期,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14.76、17.90、21.7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1.28、1.71、2.15亿元,对应的PE分别为44、33和26倍。考虑到多下游领域迎高景气窗口,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技术升级迭代风险;技术未能形成产品或实现产业化风险;新增产能无法消化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及套期保值管理风险;新项目建设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